App发版前后,运营要做点啥?
- 时间:
- 浏览:47710
本篇是我自己的一点总结 ,适合刚开始做App运营的同学入门 ,如果不幸没人带的时候 ,发版前后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,运营大神就看看小标题 ,帮忙补充补充吧 。
1、当App是全新产品时 ,运营需要尽早介入 。
常常听同行们说到有些产品汪 ,做产品功能或者什么改动时 ,运营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,甚至比用户还知道的晚 ,我自己也碰到过 。可以抱怨 ,但是并没什么卵用 ,如果碰到这种信息同步不顺畅的团队 ,那么运营自己就主动一点吧 ,毕竟最后数据做不好背锅的多半都是运营 。
(1)了解产品的目的和目标用户 ,自己心中有数 ,过滤十分不靠谱的想法 。
只 要不是头脑一热做的产品 ,一般老板or产品经理对其都是有所期待的 ,即“想象中的样子” 。很多时候 ,运营会觉得决策人的想法不靠谱 ,我刚开始做运营的时候 曾经跟boss争的脸红脖子粗 ,现在想想也是傻 ,一来碰到小气的boss是坑了自己 ,二来boss也许真的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地方 ,何不相信同伴的判断 。
But , 非常明显的好高骛远是要杜绝的 ,否则就是给运营自己挖坑 。例如说老板告诉这个产品上线就要捞到N多万用户 ,刷爆朋友圈 ,病毒传播什么的 ,以及产品调性寄希 望小清新 ,又希望有内涵 ,还希望欢乐没节操 ,我觉得可以直白的说臣妾做不到 。 。 。who can who up 。 。 。
(2)当决策人对上面那个问题不确定时 ,了解是否需要做需求调查、市场调查 。
我曾经经历过一个“安卓锁屏软件” ,当时在确定目标人群时 ,boss们有些不确定 ,但是又觉得占领手机入口非常重要 ,是个战略级产品 。
因 此当时我们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调查 ,通过了公司的校园地推渠道去到一些高校 ,用各种办法回收了两百分左右的问卷;然后又通过对园区食堂的厨师、保安、保 洁、超市收银小妹等文化水平低一些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;从我们“想象”的可能会是目标人群的学生、年轻打工者中各挑选了十几个用户进行深度访谈 。
后来竟得到一个令我们惊讶的发现:文化水平较低、年纪较轻的人群 ,对安卓手机锁屏无需求 ,觉得锁屏太麻烦 ,锁屏上还有内容太重 ,并且大部分认为锁屏是手机出厂设置 ,不知道可以更改设置 。因此后来我们放弃了这部分人群 。
(3)发版时间和发版节奏 ,准备素材 。
发版时间:这个很重要 ,遇到那种上线日期一拖再拖的也是醉了 。发版时间关系到推广起始时间 ,推广的噱头选择 ,运营的活动策划等 。
发版节奏:小范围体验 ?灰度 ?正式上线 ?小范围推广 ?大范围推广 ?每一种不同的节奏 ,运营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。例如小范围体验是否要招募50个天使用户 ?灰度版本是否要选择一两个流量适中的渠道灰度上线 ?
素材准备:外投广告素材 ,应用商店截图等素材 ,活动页面准备 ,公关软文撰写 ,其他各种文案准备 。
(4)接下来1-2个版本迭代的重要内容 。
我个人觉得做产品很忌反复改方向 ,至少这个季度是应该知道下个季度的产品方向的 。
如果三天两头的换方向 ,变重点 ,会浪费大量的开发、运营精力 ,也不利于运营的提早准备 ,准备越充分 ,能达到的效果就越好 。但是实际上 ,在很多创业公司和中小型公司 ,有时候一个功能上线了 ,然而领导已经决定这个产品要大改版了 。
(5)运营相关工作梳理分类 ,让自己熟能生巧效率更高 ,让老板知道你为版本付出了什么 。
这 是运营团队自己的事情 ,一般全新的产品没有完善的运营团队 ,可能就是1-2个人撑起来 ,所以工作会及其的琐碎零散 。有一个致命伤就是 ,天天忙成狗 ,但是没 有整理总结和汇报 ,到了年底加薪升职时 ,领导说你貌似没什么功绩 。 。 。(因为大部分产品都会表现平庸 ,能赶上一日千里的产品也是蛮难的 。 。 。)
2、当App是成熟产品时 ,运营会轻松一些 ,但是也会失去更多自由 。
成熟产品已经运营了有很长一段事件 ,运营们也早就摸索出了一套发版的流程、和其他团队配合的方式、需要格外注意的坑洼等 ,新人来了按部就班即可 ,做的特别 完善的成熟产品甚至有归档好的各种文档供新人快速上手 。But ,硬币的另外一面就是 ,你想创新不容易 ,每当你想做一些什么不符合“规矩”的事儿 ,就会有小 伙伴告诉你“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做的”“这个我们早就提过了 ,没办法”等等 。
(1)了解本次发版的重大更新内容 。
便于提前应对用户反馈;便于活动配合;便于明确运营的工作重心 。
(2)提前确认是否需要运营活动配合 。
活 动配合需提前准备:如果是撸帖子这种文本类活动 ,分分钟搞定;如果是H5页面的活动 ,视页面上功能而定 ,一般需要至少2周以上的时间留给视觉、开发和测 试;另外还要了解活动的目的 ,是配合渠道拉新 ,还是配合承接新用户 ,拉高日活 ,提高次留 ?这个也决定了活动玩法怎么设计 。
(3)数据埋点 ,验证方法 ,判断标准 。在发版前就想好版本分析怎么写 。
提前跟产品经理和老板确认 ,本次版本希望验证什么功能 ,验证什么数据 。
例如说 ,某App本次发版新增了一个“好友PK功能” ,那么老板肯定希望知道这个功能是否受用户欢迎 ,用户是怎么使用它的 ,是否能下判断说这个功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 ,以什么标准 。
辣么 ,请注意几件事:数据打点(没埋点你统计个毛线 。 。 。) ,验证方法(比对新老版本数据 ?用户反馈整理 ?问卷调查 ?) ,判断标准(流失率超过多少为失败 ?行业水平是多少 ?)
(4)用户反馈处理 ,通常反馈爆发期是发版后的1周内 。
关于重大更新的F&Q可以提前准备 ,尤其当发版后第1周用户反馈暴涨的时候 ,尤其有用;如果是大公司有专门客服团队的 ,需要对客服进行一定的培训 ,至少他们要知道这是个啥功能 ,回答不了用户时应该转给谁 。
(5)版本分析报告 。
这个是在发版之后啦 ,我们一般会在1周以后开始分析 ,主要包括两部分:定量分析+定性分析 。
定量分析就是客观数据 ,数据能够丰富到什么程度 ,能支持到什么结论 ,就看你前期埋点的详细程度 ,以及前期验证方法的制定 。就是我前面说的 ,发版前就想好怎么写 ,否则到写的时候才发现缺数据 ,就悲了个剧 。
定性分析一般是用户反馈 ,有些会加上一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。用户反馈如何整理 ,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《用户运营基本功:处理好用户反馈》 ,用户是片面的迷茫的 ,但也是最真实的最根本的 ,所以需要两面去看待 ,好的用户反馈整理是提炼是思考 ,不是搬运工 ,可以帮到产品决策下一步乃至下个阶段的走向 。问卷调查的话 ,以后我再写吧 。
全 新的产品一般比较难形成这样的版本分析报告:1来因为新产品的定位可能不太明确 ,可能会变更;2来用户量少啊 ,样本量太少不具备参考价值;3来现在都讲究 个快 ,很多时候新产品会带着很多缺憾上线的 ,你试想一下 ,你宣传中是一个肤白貌美的妙龄少女 ,由于资源紧张时间短缺 ,最后给用户的是个皮肤粗糙头发凌乱的 挫女 ,然后你问用户觉得如何 。 。你希望用户怎么说呢 。 。完全体比较好评判 ,幼年体不太好说啊 。
(6)了解产品接下来1-2个迭代的重要内容 。
还是提前量的问题 ,有些重大的功能上线前 ,运营需要花很长时间准备;尤其全新产品 ,甚至要从招募体验用户开始 ,冷启动很艰辛 ,选择什么渠道 ,要多少量都要早点说清楚 。